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BOB半岛新闻
【看】重磅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大会报告观点集锦规划年会
发布时间:2024-05-03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2023年9月23日,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以下简称“规划年会”)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开幕,规划年会的主题为“人民城市 规划赋能”。

本届规划年会共有十个大会报告,分别从城市治理、公共服务、无障碍法、建筑品质、实景三维中国、规划担当、城市规画、大国大城、规划需求与实践、城市更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下是大会报告观点集锦。

9月23日上午,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分别致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发表讲话(查看详情),联合国人居署副执行主任米哈尔·姆利纳尔、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主席彼得罗·埃利塞伊作视频致辞。

武汉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陈劲超指出,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塑造了山灵水秀的自然风貌,形成了“人水和谐,水城共生”的武汉样本。武汉肩负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使命,秉持“建设人民城市”的核心宗旨,探索了具有武汉特色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路径,并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治理之基:坚守安全底线,牢筑水城共生的区域格局。武汉着力于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守住安全底线;实施全要素系统保护,构建生态安全框架;打造两江四岸,营造世界级滨水景观。

二、治理之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促进都市圈一体化协同。围绕空间“聚焦”,建设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围绕破解“摊大饼”问题,探索多中心组团式的武汉方案,推动形成“两江三镇、五大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围绕打造“主引擎”,跨行政区建设武汉新城。

三、治理之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武汉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于打造健康城市,提升宜居水平;实施降温行动计划,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推进城市更新,增进民生福祉。

四、治理之策:坚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效。武汉探索建立了“编制-传导-实施”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形成国土空间规划管理闭环,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着力建设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打造城市数字公共底座,提升智慧化治理水平。

陈劲超最后强调,武汉将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努力让城市更安全、更高效、更宜居、更智慧,交出让人民满意的武汉答卷!

彭福伟副司长从三个问题出发阐述了如何提升公共服务承载能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城市。

第一,围绕建设高品质生活城市为什么要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承载能力这一问题,彭福伟副司长指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承载能力是适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城市功能向生产生活多元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城市间分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第二,针对建设高品质生活城市需要重点提升哪些城市公共服务能力问题,彭福伟副司长指出随着社会风险挑战增多,城市发展韧性发展能力有待提高;随着群众生活方式深刻转变,城市休闲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随着城市老龄化问题凸显,城市养老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第三,关于新时代新阶段如何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问题,彭福伟副司长强调要着重做好补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加强公共服务人才培养,系统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效能,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等四方面工作。

最后,彭福伟副司长指出“高品质城市离不开高水平城市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离不开高水平城市规划支持”。

吕世明副主席以从事了41年残疾人工作的工作者角度,代表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以及老年人对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宣传无障碍环境建设表达了感谢。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已于2023年6月28日颁布,并于同年9月1日实施,表明了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

吕世明介绍了我国目前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相关政策法规的现状,分析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颁布实施所具有的划时代里程碑式的意义和人文实践价值。他通过多幅图片反映残疾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及感受,强调无障碍精细化细节设计的重要价值。

吕世明分析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无障碍设施与环境建设涉及从婴儿到孕妇以及老年人并全龄人群,应坚持标准化设计,规范化实施,严控细节,严格把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他通过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条着重介绍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重点内容,并通过我国无障碍设施设计的精品案例,指出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应当规划先行,设计前置,并保证标准化设计落地见效。

吕世明介绍了在无障碍环境建设进程中探索积累的流程、路径及方法、解法。他阐述了以标准和示范案例予以图示导引的重要性与实操性,并展示了从实践真知原创提炼出无障碍设计妙法“28逢”和无障碍标识体现“20逢”等简明易懂立竿见效的具体实施捷径。他强调,高质量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应当融入国家重点重大工程,体现设计师、专家和体验者的一并参与和融合体现。他通过大量图示图解进一步证明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设计的重要性,指出了对无障碍环境建设人文理念和文明意识的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吕世明通过介绍正在新搭建的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表达了对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信心和美好愿景。随后,通过对比中外建筑师制度、行业监管制度、政府角色等,他提出借鉴国际通行建筑师职责范围,由建筑师代表业主进行建造合同管理、简化许可和报批制度,负责建筑过程的全流程设计、形成清晰的责任链条,确保设计意图的最终实现。

庄院士提出以下建议:建筑师负责制方面,由设计师代表单位签发指令和认可工程,负责全过程咨询设计;监理制度方面,由建筑师团队代理监理模式;招投标制度方面,建筑师主持招标工作,授权负责建筑师对招标结果的“一票否决”制;工程验收与质量保修制度方面,由建筑师负责组织批准工程验收,签发缺陷责任证书;合规报建制度方面,授权建筑师负责合规报建工作,设计及图纸责任回归建筑师本人;执业制度方面,补充或者增设注册建筑师具体执业范围,并破除传统双轨责任制;准入制度方面,投保建筑师个人执业保险作为负责建筑师的准入门槛。由此,建筑师的职能将由单纯的设计拓展到管理与决策过程。

针对优化当前工作流程、制定科学的决策程序,庄惟敏院士简要介绍了“前策划-后评估”理论体系,提出在我国建设立项和建筑设计之间,设立全生命周期的闭环流程。该路径是当前国际前沿焦点,是实现大型复杂建筑工程全过程智能管控的关键技术和重中之重。目前,责任建筑师制度已经在部分地区展开试点。

陈军院士指出,以往的时空大数据分析本质上是2~2。5维建模,在当前的国土空间规划时代,难以完全满足三维数字空间关联、测量、分析、研判的需要,而“用时空说话、在三维空间研判、靠时空知识决策”是做好国土空间研究、规划与治理的有效途径。为此,陈军院士提出要从2~2。5维走向三维,建设“实景三维中国”,赋能国土空间研究、规划与治理。

实景三维具有立体化、真实化、实体化三大特征,将国土空间范围内有关实体与要素数字化,形成实体化、立体化、真实化的实景三维数字空间,既代表着新理念,也催生了一套新技术,提供了一代新产品。我国首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已编制完成,有关部门也相继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实体三维中国建设的通知》等文件,随着数字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亟需针对国土空间的四大环节——数据资料收集处理环节、现状评估分析环节、空间规划编制环节、规划实施监督环节,引入和发展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科学的时空数据,推动国土空间研究从2~2。5维走向三维,研发体系化的工具,支持国土空间规划的定量化处理与分析。随后,陈军院士分别以明长城综合资源调查、黄河滩区居民地与耕地综合分析、城市低效空间识别与评估等为例,具体介绍了实景三维中国在文化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中的实践应用。

最后,陈军院士建议,应准确把握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等要求,将实景三维中国纳入数字中国建设大场景,为国家和地方的数字化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给规划行业提供新的时空数据要素和创新的赋能手段。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杨保军理事长从中央要求、地方诉求和专业追求三个方面阐述了城市规划的使命担当。

杨保军理事长指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这一要求,应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将城市工作重心放在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一基点。杨保军理事长强调,建立健全国家规划体系,推动各类规划统筹协同、分工协作,共同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城市规划应回归本质,研究真问题、回应真需求、创造真价值、保障真落地。

杨保军理事长表示,当前地方压力比较大,主要表现在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模式待转型。此外,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弱,城市公共卫生与健康问题突出,城市老化造成运行风险增高以及城市分化带来差异化挑战。

面对存量更新需求,传统的规划管控手段技术普遍失灵。杨保军理事长指出,我们迫切需要提高城市安全韧性,建立科学思维;谋划发展动力,寻求改革、科技、文化等新动力;加强政策导向,积累试点经验,使城市设计在城市更新中起到关键作用;营建全龄友好设施,凸显文化特色,创建绿色低碳街区和设施;让智慧赋能,构建多元智慧应用场景。

最后,杨保军理事长强调,城市规划要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武廷海教授认为城市是人类在时空中演进的产物,人类与城市协同进化。他阐述了人居空间尺度与标志性工具演变、公元前1000年以来世界城市化水平变化情况、1800年以来中国与世界城市化水平比较三个方面的现有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很少使用“规划”(规劃)一词,多使用更为广义的“规画”(规畵),表达多尺度体型环境的创造,更加直观地体现出城市作为中国式人居的鲜明特色。

武廷海教授从区域尺度、地区尺度和城市尺度三个方面,介绍了关于古代城市规画的研究发现。

第一,所有的城市形成一个体系。城市是区域的中心,中国广土众民的长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维持,有赖于以国家城市体系为枢纽,实现空间的整合与传承。被山川界域限定、由交通网络连接的城邑体系构成国家治理的空间骨架。。

第二,城市及其所在的地区,作为整体进行考虑与安排。其中提出城市(中心聚落)是人们认识自然环境的据点。从城市出发认识山川的过程,持续赋予自然空间以人文秩序。并介绍了基于城市地区一体化思路的县域生活圈及县域副中心规划实践。

第三,单个城市。中国城市形态往往具有方正的特征。实际上,中矩又中规。以隋大兴城为实证,从山川定位的研究中发现圆心与周围山水环境存在明显关联。

第四,文明传承中的城市规划。建议科学揭示建成环境的空间秩序,深入发掘国土空间的历史文化价值,充分认识中国城市的文化枢纽功能。

何艳玲教授指出,研究城市,就是感知、体悟、共担置身城市之中我们(人民)的伤与痛,并寻求公共解决之道。对于一个后发大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每前进一小步,情怀都只是我们的基本素养,而专业则是我们的战略工具。

何艳玲教授强调,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城市治理过程中,人民不是整体的、同质的、模糊的,而是个体的、差异的、具体的。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我们面临诸多“以人民为中心”的挑战,我们应思考一系列问题,如哪些人民群体被侧重考虑、哪些人民需求被侧重考虑、城市治理工具如何设计、城市治理技术如何配套以及如何维持城市秩序等。

何艳玲教授表示,我们应通过治理技术力图使人民的隐匿需求简单化,使人民的多种需求有机化,使人民的模糊需求精准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应具有一定的共性,即街头繁荣、烟火气息、线下欢聚、常人可达、情感共鸣。这些共性是城市产业和市场发展的象征,说明一个城市具有韧性和社区复原力。

何艳玲教授指出,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应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应加强社区和社区、社区和片区、城市和城市之间的链接,增进不同空间的功能融合。城市管理与治理应更具人性化,要与人民的切身利益进行妥协,注重社区美学的价值。因此,“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政治命题和价值命题,更是科学命题和技术命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郑德高教授根据康波长周期理论与朱格拉中周期理论指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以存量更新为主的下行周期,同时叠加人的需求升级期以及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时期。

郑德高教授基于安全、发展和人本视角对规划提出新的需求。从安全视角,规划应当关注水、生态、粮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安全,以应对更多不确定性威胁的冲击;从发展角度,应当统筹规划,打造匹配核心功能的城市规划,同时应当统筹设计,形成创造价值空间的城市设计;从人的需求视角,规划强调建设人人可享的公共空间和塑造消费升级的特色空间,以及通过对老旧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和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实现城市的智慧韧性、可持续发展。

郑德高教授结合湖北、广州、杭州等地规划实践,探讨了规划应从”增长主义“向”结构主义“进行转型,转型的规划一方面要应对水安全、生态安全等底线问题,另一方面从发展角度回答新动力来源、融资模式、政策工具等问题。他指出,规划创新实践应着眼于空间的三个尺度,时间的三个阶段以及人的三个维度,强调安全、发展和人本视角是当前规划应该遵循的三个底层逻辑。

郑德高教授表示,规划师要跳出传统的规划思维,从时间和空间、安全和发展、经济下行与人的需求升级角度来统筹规划、统筹设计和统筹政策。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水平,规划学科要与时俱进,规划师将大有作为。

赵燕菁教授直面当前行业业务总量缩减的萧条局面,认为这是当前城市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导致。对于城市规划行业从业者而言,要激发游牧民族的精神,积极寻找新的“牧草地”,但不能把传统增量时代的方法,简单转移到存量时代的规划和更新工作中。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土地融资模式已经逐步变成了增长陷阱,如果思路理念不随之转变,就可能会落入新的陷阱。当前以增加容积率为核心的城市更新模式,实质上是造成资产从公共部门向家庭部门的转移,导致公共财政掉入财务陷阱,造成公共财政所有者权益流失和政府收入的漏失。

赵燕菁教授指出,基于GDP捕获、建安税收、改善城市“形象”、避开财政“硬约束”等原因,目前地方政府仍然积极推动“增容”式城市更新。以深圳、广州、昆明一些城中村改造中所出现的不合理局面和困境,可见“增容”式城市更新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赵燕菁教授强调,在未来的城市更新中,应该坚持正确的城市更新路径,借鉴喀什等城市的更新模式,积极引入原住民资产负债表,转向自主更新模式,避开城市更新的财务陷阱。

赵燕菁教授表示,中国城市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所有城市都将面对残酷的淘汰赛,城市更新的财务陷阱是最关键一跳。少数转型成功的城市将实现鲤鱼跃龙门,而多数转型失败的城市将淘汰出局。他指出,转型意味着从资产负债表转向收支平衡表。城市更新不应再是靠固投拉动的“花钱的增长“,而应是靠税收拉动的“挣钱的增长”。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